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442页 | 8.5 | 2020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58.00元 | 2020-02-20 … | 2020-03-15 … | 5 |
本书研究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半个世纪内的经济增长,主要关注现代产业的发展,即基于国外引进的产品、原料、技术及制度管理的经济活动。棉纺织厂、铁路及轮船运输、西式的商业银行,将在作为研究现代行业运转的典型例子在本书中予以考察。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政治与经济极度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规模与影响与同时期其他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如日本十分相近。
战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两个地区向外扩展:以充满经济活力的大都会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和以沈阳(奉天)、鞍山、本溪、营口(牛庄)及位于今辽宁省东南的大连为工业与交通中心的满洲地区。上海是19世纪40年代西方受商业利益驅使以武力胁迫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批条约口岸之一。它位于中国国内贸易交通要道——长江的入海口,并得益于这一有利位置;在19世纪条约体系使中国主权部分丧失后造成的贸易和生产扩大之前,上海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的商业和工业发展几乎全部受控于国内或国外的私有企业。从一开始,这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就与传统经济建立了紧密的纽带,从而取得投资资本,原料、劳动力及销售市场。
满洲的发展源于私人企业与外国政府影响的结合。影响满洲的首先是俄国;1904-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日本继之成为对满洲影响最大的国家。20世纪20-30年代满洲的大型采矿业与冶炼业不断发展。不过这种发展对日本的经济比对中国的经济更为有利。与此同时,大片未开垦土地和中日政府不断扩建的交通设施吸引了华北的大批移民浪潮,并引发了满洲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新的经济形式从江南与南滿的城市中心以多种途径传播开来。一些作为上海、大连及其他大型城市出口产品及原料供应地的主要贸易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发展起自己的工业。它们广泛的贸易联系,同时促进了交通业、通讯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工厂的扩大及交通网络的深入,进一步带动了对电力设备、维修行业和其他附属设施的新需求。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汉口、哈尔滨、长沙及昆明等中心城市,尽管仍远远落后于上海、天津,但也已孕育出了相当规模的现代行业。在一些更次要的的城市中,类似的发展也在以较小规模地进行着。
作者简介托马斯•罗斯基( Thomas. G. Rawski)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师从以研究中国经济史而知名的哈佛大学经济系的德怀特•珀金斯(Dwight Perkins)教授,197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先是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任教,1985年到美国的匹兹堡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末,他为世界银行撰写的《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是世界银行较早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报告。他在《政治经济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并著有《战前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历史的经济透视》(合编)、《经济学与历史学家》(合著)、《中国的兴起与亚洲影响力的均衡》(合著),以及《中国伟大的经济改革》(合著)等多部研究中国的著作,并曾担任世界比较经济学会主席等...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