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学述论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None页 | 2020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65.00元 | 2020-02-20 … | 2020-03-01 … | 68 |
前言
这里汇集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来在西夏研究领域的评论和介绍。当初写作这些文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平日读书写下的笔记和随感,有为教学准备的专题概述和资料翻译,也有应友人或报刊之约而草成的译文和简介。其中一些已经落后于学术的发展,也难免存在一些限于当时研究条件而导致的失误,本来“拉杂摧烧之”亦不足惜,而现在希望集中发表这些作品,是想给有志进入西夏学领域的学生和学术爱好者提供一点方便,指引一条路径。当然,将来如果有谁愿意编写一部“西夏研究史”,这本文集或许可以为他补充些基础资料,至少可以帮他省去些阅读文献的时间。
如所周知,若想进入某一领域从事学术研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西夏研究从开始至今历时不过百余年,这期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不算很多,仅就此而言,学习者的文献阅读量要远远小于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科。不过从另一角...
前言
这里汇集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来在西夏研究领域的评论和介绍。当初写作这些文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平日读书写下的笔记和随感,有为教学准备的专题概述和资料翻译,也有应友人或报刊之约而草成的译文和简介。其中一些已经落后于学术的发展,也难免存在一些限于当时研究条件而导致的失误,本来“拉杂摧烧之”亦不足惜,而现在希望集中发表这些作品,是想给有志进入西夏学领域的学生和学术爱好者提供一点方便,指引一条路径。当然,将来如果有谁愿意编写一部“西夏研究史”,这本文集或许可以为他补充些基础资料,至少可以帮他省去些阅读文献的时间。
如所周知,若想进入某一领域从事学术研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西夏研究从开始至今历时不过百余年,这期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不算很多,仅就此而言,学习者的文献阅读量要远远小于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科。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西夏学者的基础学习却也不像预想的那样轻松,因为需要阅读的资料分别用英、法、德、俄、日这五种常用外语写成,绝不是只习惯于阅读中文的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所能应对。毫无疑问,如果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概况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同行们已经做了什么和正在做些什么,针对国际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缺乏基本的对话能力,那么其研究的质量可想而知。现在我们面临的尴尬局面是,经常不得不自称“创新”却说不上来旧的是什么样子,经常不得不自诩“世界一流”却说不上来世界二流是什么水平。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国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的质量都高,但事实上即使是名家的代表作也会受到当时科研条件和作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其中留下为数不少的遗憾。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作品时,应该着重理解原作者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眼光,而不是仅满足于复述作品的题目和大致内容。这就像我们今天评价一项研究,并不是要看作者写了多少字和解读了多少基础文献,而是要看他在解读文献时体现了哪些思想,为整个学术界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联系到了哪些历史文化现象,并且对这些现象想到了哪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以引发学术界的进一步思考,这才是阅读的基本目的。当然尤其重要的是——你本人在阅读时想到了什么。
这本文集收录的大多数文章此前都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过,这次结集时经过了些微的校改:除去常规的校对以外,另把一些文章的尾注和参考文献转换成了页下脚注,统一调整了注释规格,并把几篇早期文章放在文末的西夏字改为用电脑录入后插入文中。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孙伯君教授和学生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7年2月2日
作者简介前言
这里汇集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来在西夏研究领域的评论和介绍。当初写作这些文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平日读书写下的笔记和随感,有为教学准备的专题概述和资料翻译,也有应友人或报刊之约而草成的译文和简介。其中一些已经落后于学术的发展,也难免存在一些限于当时研究条件而导致的失误,本来“拉杂摧烧之”亦不足惜,而现在希望集中发表这些作品,是想给有志进入西夏学领域的学生和学术爱好者提供一点方便,指引一条路径。当然,将来如果有谁愿意编写一部“西夏研究史”,这本文集或许可以为他补充些基础资料,至少可以帮他省去些阅读文献的时间。
如所周知,若想进入某一领域从事学术研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西夏研究从开始至今历时不过百余年,这期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不算很多,仅就此而言,学习者的文献阅读量要远远小于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科。不过从另一角...
前言
这里汇集的是我最近二十年来在西夏研究领域的评论和介绍。当初写作这些文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平日读书写下的笔记和随感,有为教学准备的专题概述和资料翻译,也有应友人或报刊之约而草成的译文和简介。其中一些已经落后于学术的发展,也难免存在一些限于当时研究条件而导致的失误,本来“拉杂摧烧之”亦不足惜,而现在希望集中发表这些作品,是想给有志进入西夏学领域的学生和学术爱好者提供一点方便,指引一条路径。当然,将来如果有谁愿意编写一部“西夏研究史”,这本文集或许可以为他补充些基础资料,至少可以帮他省去些阅读文献的时间。
如所周知,若想进入某一领域从事学术研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西夏研究从开始至今历时不过百余年,这期间发表的专著和论文不算很多,仅就此而言,学习者的文献阅读量要远远小于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科。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西夏学者的基础学习却也不像预想的那样轻松,因为需要阅读的资料分别用英、法、德、俄、日这五种常用外语写成,绝不是只习惯于阅读中文的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所能应对。毫无疑问,如果对这一领域的发展概况没有足够的了解,不知道同行们已经做了什么和正在做些什么,针对国际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缺乏基本的对话能力,那么其研究的质量可想而知。现在我们面临的尴尬局面是,经常不得不自称“创新”却说不上来旧的是什么样子,经常不得不自诩“世界一流”却说不上来世界二流是什么水平。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国外的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的质量都高,但事实上即使是名家的代表作也会受到当时科研条件和作者知识结构的局限,在其中留下为数不少的遗憾。今天我们重读这些作品时,应该着重理解原作者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眼光,而不是仅满足于复述作品的题目和大致内容。这就像我们今天评价一项研究,并不是要看作者写了多少字和解读了多少基础文献,而是要看他在解读文献时体现了哪些思想,为整个学术界提供了哪些新的知识,联系到了哪些历史文化现象,并且对这些现象想到了哪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以引发学术界的进一步思考,这才是阅读的基本目的。当然尤其重要的是——你本人在阅读时想到了什么。
这本文集收录的大多数文章此前都在不同的报刊上发表过,这次结集时经过了些微的校改:除去常规的校对以外,另把一些文章的尾注和参考文献转换成了页下脚注,统一调整了注释规格,并把几篇早期文章放在文末的西夏字改为用电脑录入后插入文中。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孙伯君教授和学生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17年2月2日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