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四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400頁页 | 9.3 | 2020 | 左岸文化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2020-02-20 … | 2020-08-10 … | 80 |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
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
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
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倫敦書評、Foreign Affair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新政治家》《觀察家》《獨立報》《衛報》年度選書
2012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歐洲聯盟
「歐盟是對歷史的回應,但永遠無法取代歷史。...像狐狸一樣,歐洲懂得很多。」
一九八九年,蘇聯解體,東歐從鐵幕走出,在歐洲大門外張望,極力想重返歐洲,貧窮的東歐,讓四十多年來,偏安一隅的富裕西歐開始動搖,不斷詢問:歐洲人是誰?什麼能代表歐洲?
頻繁的交通網、流行的英語促成各地更密集的交流。一九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之後,歐元和歐盟正式將歐洲凝聚一體。這個充滿活力的組織,將戰爭的歐洲,帶向和平的歐洲,因而獲得二0一二年諾貝爾和平獎。歐洲不只是地理上的名詞,還升級成一種生活方式,比美國更值得學習 。
但是,隨著時日漸長,這個深入到乳酪上的標籤都能管的超國家組織, 並沒有激發歐洲人的熱情。繁複的決議過程,還有大國操控,令議案常常停滯不前。由於不具備國家特有的徵稅和開戰的合法性,使人民仍舊效忠自己的國家;在後民族國家的時代裡,養老金的發放和保衛國民的安全仍由國家擔此重任。
歐洲大地上的裂痕,除了國與國間的戰爭,還藏在對待猶太人的罪愆裡,各地樹立起紀念碑,象徵對往事的整頓和釋懷。只不過,這場與過去的和解反而提出了另一個難解的疑惑:誰是受傷最深的民族?尤其對東歐來說,受到共產主義迫害的人,難道會比猶太人來的少,來得輕嗎?
族群的爭端並未停歇,全球化下,許多外來移民來到歐洲,形塑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會,但是,當經濟困境一來,歐洲白人便開始排外,極右派種族主義成為足以挑起選民激情的新主張。
借用德國詩人海涅的說法,如果愛歐洲的心,能夠像十九世紀民族主義剛萌芽時,法國式的愛國心那樣,具有延伸性,能超越歐洲,超越白人,擴及世界,也許歐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那是歐洲的機會,也是挑戰。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博文(中國時報專欄作家)、甘逸驊(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郭崇倫(《中國時報》主筆)、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張鐵志 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實際的東歐經驗,和捷克語的學習,使得賈德不同常人,他同時兼具東、西歐的知識,這些優點都表現在《戰後歐洲六十年》。福山,《紐約時報》
很少有歷史學家能處理這麼大的題目,只有已成熟的學者,才能依據二手閱讀和對當代史的觀察,成就如此龐大的歷史著作。當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隨著時事演進被埋沒在書海裡,但如果兼具敘事的誠意、機智的巧辯和獨特的風格,這樣的著作就能一直被傳頌。-霍布斯邦,《倫敦書評》
賈德以別具一格、不同於傳統的觀點貫穿全書……
賈德時時謹記宏觀的觀照或跨文化的主題探討。文筆流暢、優美、引人入勝;全書八百多頁,幾乎每一頁都能予人樂趣和啟發。-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泰晤士報》
我得大力推崇賈德的《戰後歐洲六十年》……它擺脫了陳腐的冷戰模式,合理評價歐盟的角色,為理解歐盟提出嶄新、富啟發性的觀點。-麥可.霍華德爵士,《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綜合、分析、反思的上乘之作。它把這分裂大陸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提醒我們一九六八年是既巴黎且布拉格。-提摩西.加頓-艾什,《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他敢於以渾然一體的敘述闡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總貌……
這是具有慧思與人性的歷史書寫……短期內不可能有人能超越賈德的成就。-諾曼.戴維思,《衛報》
描述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
是精彩且引人入勝之作。-伊恩.博斯特里吉,《衛報》年度好書
精湛剖析今日的歐洲如何從一九四五年的灰燼和疲憊中站起來。-J. G. 巴拉德,《新政治家》年度好書
一旦了解這本書的卓絕出眾,你會大吃一驚……書中幾乎每一頁
都使四十歲以上的讀者想起他們所曾感受、盼望、參與或逃離的東西。-尼爾.艾斯徹森.《倫敦書評》
這本書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薦;還應作為全歐陸學校的必備教材。一部曠世巨著。《蘇格蘭週日報》
一部精彩巨著,文筆有力,闡述清晰,
具有許多來自個人在政治、社會領域之敏銳親身觀察的深刻洞見。
全書涵蓋的範圍之廣令人驚嘆……賈德?熟運用形形色色的資料,全書展現出對已發生、正發生、且需要予以面對和了解的改變之深刻理解。- 瑪莉娜.華納,《觀察家》年度好書
《戰後歐洲六十年》是歷史研究的傑作,帶我們綜觀過去六十年東方與西方、文化與地緣政治,無縫交織在一塊的歐洲……權威之作。-約翰.格雷 《英國獨立報》
賈德以勤奮精神和淵博學識走過一九四五年後歐洲的大路和偏僻小路……他不只探索了這個現代大陸的what和when,而且最重要的,探索了why。-博依德.通欽,《英國獨立報》年度歷史好書
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復興史和那過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講述過許多次,但少有人講得像賈德那麼清楚,那麼從容自信……對賈德來說,以如此易讀、公允的方式敘述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來多年裡仍將是標竿之作。-《BBC歷史雜誌》
作者简介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2010年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期間,擔任雷馬克研究所所長。雷馬克研究所是他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
他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紐約時報》撰文。《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獎,2009年贏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別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