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桃花源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312页 | 7.9 | 2020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68.00 | 2020-02-20 … | 2020-03-09 … | 21 |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作者简介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著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世纪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