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199页 | 8.7 | 2020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28.00元 | 2020-02-20 … | 2020-03-08 … | 41 |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修订本)》讲述了:学科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言必有据”而不“信口开河”。以前曾有这样的说法:“单音节动词加双音节名词的1+2形式显然不符合韵律要求,所以较为少见。”现在不管谁谈韵律句法,就如同谈形式句法一样,首先要问:“你的韵律要求是什么?”没头没脑的“要求”说不通了。事实上,单音节动词加双音节名词的1+2式,是汉语非常流行的韵律格式(如:开玩笑、说笑话、看电影、写大字……)。毫无疑问,即使是“韵律”,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讲究的是“法”、是科学的严密性!试想,上文所谓“少见”难道是“不符合要求”的必然结果吗?显然逻辑不通:少见的不一定不合法,合法的也不一定就多。严格地讲,不合要求的结果不应出现,岂止少见!——“合不合要求”是“有没有”的问题,“少见多见”是“使用”的问题,两者分明是学理的进步。当然,因为违背规则而不得不稍加改变才能出现的现象也是有的;因为需要改变,所以比较少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少见”和“不符合要求所以较为少见”是两回事,因为“改变”正是“服从”要求的结果——“少见”不但没有说明它们“不符合要求”,反而证明了“要求”的威力。
学科的严密更有待概念的清晰。譬如说,“不符合韵律要求也不等于绝对不说”,表面看来很客观,但实际违背了学术上的严格逻辑。因为如果某种现象和我们的规则相互冲突,那么,要么规则可能不对,要么不合规则的现象是例外(不是反例)。试想,如果真的“不符合韵律要求也不等于绝对不说”的话,那么“要求”还叫“要求”吗?如果韵律是这样,那么“不符合逻辑要求”是不是“也不等于绝对不成”呢?如果逻辑不是这样,为什么偏偏语言的规则是这样呢?这不成了语言学家有问题了吗?如果认为什么样的要求(或规则)都是这样(都不能严格),那么到底是“要求”的问题呢?还是制定、分析和处理“要求”的人的问题呢?
作者简介冯胜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在历史系攻古史,两年后又考入中文系陆宗达教授门下读研究生,文史兼治。毕业后留校任教,很快即留学美国,受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拉波夫教授,专攻西方语言学,并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中文部主任,哈佛北京书院主任,北京语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论丛》副主编,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项目申请评审人;现为近十种国内外语言学及语言教学杂志编委,以及国内外语言学杂志和出版社审稿人。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