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草堂金石跋 郑斋金石题跋记读书介绍
类别 | 页数 | 译者 | 网友评分 | 年代 | 出版社 |
---|---|---|---|---|---|
书籍 | 260页 | 2020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定价 | 出版日期 | 最近访问 | 访问指数 |
---|---|---|---|
42.00元 | 2020-02-20 … | 2021-12-03 … | 74 |
“金石”原指金屬和美石。又指古代鐫刻文字以頌功紀事的鐘鼎彝器、碑碣石刻之屬。此類鐘鼎、豐碑年代久遠,稀如星鳳,且不易移動,爲了更好地保存、研究、學習上面的文字,人們便采用摹搨的方式將這些文字保存在拓片上。而書寫在這類拓片上的題跋,便稱作金石題跋。最初,寫在書籍、字畫、碑 帖等前面的文字稱為“題”,寫在後面的文字稱為“跋”,後來統稱“題跋”,內容多為品評、鑒賞、考訂、記事之類。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云:“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題跋的內容、形式與作品互相聯繫、互相增益,以致成為作品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根據不同的情況,題跋可以區分為若干類型:創作者本人所題,稱為本人題跋;他人所題,稱為他人題跋,其中又可分為創作者同時代人之題跋,以及後人之題跋。按此標準而言,《東洲草堂金石跋》與《鄭齋金石題跋記》中的篇章均屬於後人題跋。其內容多敘述金石拓片之來由、鑒賞評價、甄別真偽、考訂訛缺、表述觀感或兼論刻工模本品質等等。
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五卷。其間考古證今、釋疑訂謬,極富學術價值。前兩卷主要涉及鐘鼎彝器款識,其突出價值體現在對於彝器銘文的精審考訂,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小學根基,也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後三卷主要涉及石刻碑帖,其突出價值體現在金石學與書法研究之交融,表露出作者對書法不同審美趣尚的認識以及由這種認識引發的書法取法對象的變化。這部分內容不僅反映了作者在書法實踐中的深刻體悟,同時也展示出當時書壇發展之大勢。文章識見淵雅,思致新穎,梳爬訛誤,博徵廣引,語言精峭,兼具學術性與藝術性,實乃題跋中之上品。
沈樹鏞《鄭齋金石題跋記》一卷。以沈氏收藏之巨,鑒賞之精,所作題跋當遠不止此,然身後物散文佚,後人“乃就家中僅存者及搜訪於各家者,錄成《題跋記》若干篇”(《鄭齋金石題跋記跋》),由潘承厚、吳湖帆增補校核,訂為一卷。目錄、正文分金、石兩大類,前者為鐘鼎彝器款識題跋,後者乃石刻碑帖題跋。金類題跋甚少,只八篇。吳湖帆按語云:“外祖(沈樹鏞)金文題跋未留稿本,此上數則僅就吾家所藏金文冊中錄出者,想外間流傳必不止此。”石類又分碑、帖兩部分。并以《石鼓亭磚文古拓本》、《吳內嫂江孺人畫〈西園雅集圖〉卷》二篇為附錄。這些題跋在經史考證方面不如何氏之艱深淹貫,但大多鑒裁精到、文辭清雅,令人廣見聞而益神智。除了癖嗜金石碑帖之外,沈氏亦鍾情書畫墨蹟,曾手訂《書畫心賞目錄》一種,錄書畫題跋十九種,從中亦可一窺其收藏、品鑒之大概。
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是後人從《東洲草堂文鈔》中輯出的。《東洲草堂文鈔》二十卷,其中卷六至十為金石題跋,後人將這五卷輯出,單獨刊行。《東洲草堂金石跋》五卷,有西泠印社民國間木活字本(山陰吳氏遯盦金石叢書)以及湖南叢書處民國十四年(1925)刻本(湖南叢書)。《东洲草堂文钞》初刊於同治六年(1867),這次點校以光緒間翻刻本為底本,校以民國十四年湖南叢書本《東洲草堂金石跋》。
沈樹鏞《鄭齋金石題跋記》一卷,初稿名《漢石經室金石跋尾》,光緒十三年(1887)由其子肖韻輯錄,吳大澄為之序,稿成未刊。《鄭齋金石題跋記》由潘承厚、吳湖帆在《漢石經室金石跋尾》原稿基礎上增輯而成。書名頁為王同愈簽署,卷首題“川沙沈樹鏞韻初著,男毓慶編次,後學潘承厚、外孫吳湖帆增輯,孫錡、本強校刻”,正文有吳湖帆朱、紫、墨三色校訂,卷末有吳湖帆、沈錡民國二十一年(1932)跋語。此稿亦未刊,現藏上海圖書館。這次點校便以上海圖書館藏稿本為底本,參校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編》影印本《漢石經室金石跋尾》,(《石刻史料新編》中未對影印所據的版本作具體交待。按:此稿為抄本,不分卷,也無分類,著錄藏品計一百零五件,卷首題“川沙沈樹鏞韻初著,男毓慶校字”。)底本中凡經吳湖帆校訂的正文均以吳氏改定的文字爲準移錄,不出校記,眉批則加括號錄於相應的正文之後。同時將《漢石經室金石跋尾》所附《書畫心賞目錄》一併錄出。
作者简介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工草書。通經史、律算,精小學、金石碑版。曾據《大戴記》考證《禮經》。著有《東洲草堂詩文鈔》、《惜道味齋經說》、《說文段注駁正》等。
何紹基之父何淩漢是知名的藏書家,曾任戶部尚書。何紹基兄弟四人均習文善書,人稱“何氏四傑”。何氏幼年家境貧寒,隨母就食外家。八歲隨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澤的門生。十八歲應京兆試,取誊錄。道光十一年(1831)取優貢生。道光十五年(1835)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充福建、貴州、廣東鄉試主考官。咸豐二年(1852)任四川學政,次年即因條陳時務得罪權貴,受讒言而降官調職。遂乃辭官去職,創立草堂書院,講學授徒。咸豐六年(1856)赴濟南,主講山...
剧情呢,免费看分享剧情、挑选影视作品、精选好书简介分享。